​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 11 年位居世界第一,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024-09-04 16:31 来源:奇闻网 点击: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 11 年位居世界第一,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我国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的数据,最早由一个叫做IHS Global Insight的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发布。

这家公司当时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相比之下,美国2010年制造业产值仅为1.952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9.4%。

同期,联合国也发表了一篇中美两国制造业比较的报告。

报告显示, 2010 年,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大致相同,但 2011 年中国明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

2011 年的制造业(不包括采矿和公用事业),中国工厂的产值为 2.34 万亿美元,比美国工厂产值 1.9 万亿美元高出 23%。

美国结束了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商的长期统治。

2012年到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

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竞争力增强,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但是中国制造现在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

从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及2012-2019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的连续变化看,这一问题的确客观存在。

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包括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4个一级指标。

中国在规模发展指标项中连续7年保持第一位,且进一步拉大了与其它国家的差距,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我国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

然而,如果剔除规模发展,从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数值总值看,中国较2012年仅略有提升,在各国中的排名从第7位升至2019年的第6位,指数但仍处于50左右的水平,居于全球制造强国第三阵列;与德日(90)的第二阵列水平、美国(130)的第一阵列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这三项指标恰恰体现了一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差距所在。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已超过 110,与日本差距不足 8 个点,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仍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加速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任重道远。

表1: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在具体指标层面,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等指标与第一、第二阵列国家差距最为显著,应努力在新竞争格局中找准短板弱项,加速提升质量效益,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

表2:2019年中美日德二级指标主要差距对比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波动中趋势性下降,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规模增速也从 2012 年的10.0%逐年降至 2019 年的 6.0%,步入持续中低速增长阶段。

从制造业增加值率看,从2012-2019年我国始终徘徊在20%左右,与美国、德国长期处于 30%以上的高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基础产业方面,2019年我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连续第四年下降,轴承、仪器仪表等典型基础性产品总量远低于美国;数控机床、成形装备等基础制造装备出口单价也与美日德等国家相去甚远。

2019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0.78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全国增长的研发投入并没有流入制造业,需引起高度重视。

在基础研究领域,美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 15%—19%,并呈逐年微升态势。

而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我国目前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约为6%,十四五时期力争达到8%,与美国差距较大。

综上所述,制造强国建设绝不可能速成,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按照《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目标,接续用力、久久为功,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距今约30年),使我国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工业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各国工业竞争力指数(Competitive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dex,简称CIP)由体现一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能力的指标所构成,综合反映一国生产工业制成品的竞争能力,是评判各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数排名。

根据UNIDO《2020年工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工业竞争力高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德国,排名与2017年持平。

CIP得分0.372,是全球平均水平(0.067)的5.5倍。

制造业占工业比重高达90%(能源资源行业比重9.3%),是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最高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30.6%,在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六。

表3:全球工业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报告指出,和2017年相比,中国在中高技术活动占制造业比重、单位GDP制造业出口值、制造业出口占出口总值比重等指标项排位均上升一位,在工业化强度、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中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出口比重、工业出口质量、制造业出口占全球份额等指标项排位保持不变。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第20位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20》(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20,WCY),中国在63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20位,在人口多于2000万的中大型经济体中排名第7位,相比2016年分别上升5位和1位。

IMD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自1989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次,被公认为是研究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报告之一。

从构成国际竞争力的4个一级指标(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和20个二级指标看,中国在国内经济(2)、国际投资(6)、劳动力市场(6)、态度和价值观(11)、技术基础设施(10)、科学基础设施(10)等指标项排名较为靠前,而在价格(56)、税收政策(47)、国际贸易(38)等方面的排名较为落后。

表4:2020年中国全球竞争力进步和退步最大的15个指标我们回顾这两年的社科新闻,不难发现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嫦娥五号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奋斗者号万米海沟成功探底,刷新我国深空深海探测新纪录。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创了我国自主独立全球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世界首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重大装备制造实现新跨越。

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列装,C919大型客机试飞,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垂直升船机投运,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建成运行,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大型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都跻身世界前列,标志着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去年的15.1%;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8%提高到33.7%,2020年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成果,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1.5亿吨目标。

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47.1%,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十三五进一步下降16%。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2年的24.6%提高到2020年的52.1%,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由48.8%提高到73%。

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9.7万亿元、21.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19万亿和37.4万亿元;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增幅非常大。

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十分活跃,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总数、研发经费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了两倍多。

信息通信业实现新的跨越。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从百兆提升到千兆,光网城市全面建成;移动通信从4G演进到5G,实现网络、产业、应用全球领先。

5G基站、终端连接数全球占比分别超过70%和80%。

全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99%,农村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网络应用从消费向生产拓展。

移动支付广泛普及,网络购物、在线学习、远程医疗等成为工作生活新方式。

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协同研发设计、无人智能巡检、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两会如期胜利召开,向国人和世界展现的是能量和信心。

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

中国离不开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也离不开中国,也就是发达经济体—中国—全球 的双循环供应链体系:——从发展历程来看,全球供应链早期以欧美为制造中心,二战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欧美德日为第一梯队、亚洲四小龙为第二梯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步形成了‘发达经济体——中国——全球’的双循环供应链体系。

破局:高端制造是中国必选题升级在供应链中的生态站位,关键在于制造业的升级,制造业的现代化。

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也非常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其背后的原因也很明确,世界工厂也是有代价的,发展模式相对粗放,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底端,带来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从长期来看,对国家的长期发展存在掣肘。

相对于美国模式的金融立国模式,在发展中逐步显现出的制造业中空化以及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是特朗普政府在美国民意根基的土壤——中国毫无疑问应该继续坚持制造业立国,但必须跳出传统意义上世界工厂发展模式。

甚至中国能否长期成为世界工厂,依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2020)》显示,中国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和工业等产业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集成电路的进口依赖占比为80%,大型优质铸锻件的进口占比为90%,高档液压件、密封件的进口占比接近100%。

此外,产业链稳定风险在加大,芯片、功率元器件的国际供应仍然紧张。

另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最高73.27%逐年下降至2019年的70.72%。

从这个角度分看,世界工厂发展模式的问题还在于,如果我们的高端制造业不能实现对产业、就业的有效升级的替代,在中国可能面临人口刘易斯拐点的今天,低端制造业还可能被中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取代。

纵观历史,如果只是把经济发展寄希望于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国家长期、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其实走不通。

有专家分析,这些经济体往往在经历了一时的起飞之后,就因为人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猛涨、资产泡沫急剧膨胀,而遭遇重大挫折。

对此,中国必须警惕,必须做好准备,必须去研究其他国家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