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将古代十大名将实力排行榜

2024-09-03 22:54 来源:奇闻网 点击:

古代十大名将古代十大名将实力排行榜

古代十大名将排名,第一毫无争议,第二不是关羽!第一名就是吕布,这个人的武功非常高,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但是在正史中,吕布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战绩,只是一个名将而已。



不过吕布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他曾经大战刘备,也曾经大战曹操,最后还是败给了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将,他的武艺高强,而且有勇有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中国古代十大天才级别名将排行:

1、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



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源自项羽。



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

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



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



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



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



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



22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



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



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



2、霍去病

霍去病 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 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



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



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



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



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贝加尔湖或呼伦湖,也有人称是杭爱山音译)。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卒,年仅24岁(虚岁)。



陪葬茂陵。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



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



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3、卫青

卫青,西汉著名将领。



河东平阳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字仲卿。



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



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 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 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 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 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 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 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



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 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 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 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



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 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 见河南漠南之战。



元狩四年 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 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



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 见漠北之战。



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



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



对士卒体恤较多,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东北,起冢像卢山(阴山)。



谥号为烈。



《谥法》云:有功安民曰烈。



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



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



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



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



4、班超

班超 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



扶风安陵 属今陕西咸阳人。



班彪子,班固弟。



永平十六年 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



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 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 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从章和元年 87到和帝永元六年 94,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 今新疆库车一带、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



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 罗马帝国,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



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



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



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



初继续完成其父所著《史记后传》,后私撰汉史,汉明帝阅其稿,赞许有加,授予典校秘书。



奉诏完成其父所著,历20余年,修成《汉书》。



《汉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无论在史学上还是文学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班固善作赋,其《两都赋》,文辞渊雅,脍炙人口,古今传诵。



班超,字仲升,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班超从小不喜好文墨,尝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东汉明章两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屡立战功,封定远侯,青史载功勋。



5、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武后裔。



齐国阿 今山东阳谷东北、鄄 今鄄城北一带人。



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



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 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



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



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 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 今属河北。



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



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 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 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 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 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 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再度以田? 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



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 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 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 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



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孙膑是军事家孙武后代,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深谙《孙子兵法》。



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嫉贤妒能,恐孙膑取代他的位置,骗孙膑到魏使用奸计,孙膑被处以髌刑。



齐欣赏其兵法韬略后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被田忌善而客待。



后通过田忌赛马被引荐与齐威王任为军师。



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打败魏军。



著作有《孙膑兵法》,部分失传。



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中挖掘出土有《孙膑兵法》残简,现藏于临沂金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其书有一万一千余字。



6、韦睿

韦睿 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



原籍京兆杜陵 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



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



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 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 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



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



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



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



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 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



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



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



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



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着《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 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7、周瑜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



字公瑾,庐江舒 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



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



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 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



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



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



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翻开正史我们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好象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



周瑜除了符合我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如说诸葛亮是高风亮节的话,周瑜在人品道德上也是无可挑剔的。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吧,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



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



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至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谣言流传,非比那些凶凶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



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如果仅具德,才,风度,和诸葛亮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诸葛是名士风度)但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



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



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我最羡慕的英才天纵了。



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



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8、徐达

明初第一名将,岳飞的异世知己,可惜直捣黄龙还是没成功,败阵而回,还落了个岳武穆的下场,悲矣!

徐达 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字天德,濠州 今安徽凤阳人。



元至正十三年 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 今安徽当涂,克集庆 今南京。



继又率部攻占镇江 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



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 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 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



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投奔朱元璋后,徐达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时时以王霸之略进(李贽:《续藏书》卷3,《开国功臣徐公传》),协助朱元璋收编了定远的几支地主武装,攻占滁、和等地,被朱元璋授为镇抚,位诸宿将上。



此时,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首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而徐达与汤和等人则奉约束甚谨(《凤阳府志》卷18,《人物志》),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



不久,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拘捕了孙德崖,而孙之部众则扣留了朱元璋。



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



直到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后,他才被放出来。



朱元璋因此对他非常感激,也更加信任。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执掌全军大权,挥师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谋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皆冠军,而达独参与进止(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8上,《徐达》),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员战将。



此后,他统兵廓江汉,清淮楚,击灭陈友谅势力,升任总兵官、大将军;又电扫西浙,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消灭张士诚势力;后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席卷中原,克复大都(今北京),声威所震,直达塞外(《明太祖实录》卷171),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



徐达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同上)。



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明史》卷125,《徐达传》),因此熟知古代兵法。



他还善于通过战争锻炼自己的军事才干,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尤长于谋略(《明太祖实录》卷171)。



如洪武元年攻占大都后,朱元璋令孙兴祖留守,徐达与常遇春攻取山西。



北逃的元顺帝派部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北上,出雁门关,入居庸以攻北平。



徐达闻讯,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



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



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



(《明史》卷125,《徐达传》)于是引兵直趋太原,扩廓帖木儿急忙回师救援,结果遭到徐达的夜袭,败逃宁夏。



徐达治军严明,不仅要求部下听从号令指挥,令出不二,而且严禁他们骚扰百姓,有违令扰民,必戮以徇(《明太祖实录》卷171)。



他还注意优待俘虏,以分化瓦解敌人。



凡是俘获敌军将士和间谍密探,他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明史》卷125,《徐达传》)。



所以他带兵出征,特别是在率军北伐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军勘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明史纪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的局面。



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



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握兵,即夺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吴宽:《平吴录》),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



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后,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爱(《献征录》卷5,黄金:《魏国公徐公达》)。



徐达平时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湿狭小的房子,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明太祖实录》卷171)

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



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



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明史》卷125,《徐达传》)。



徐达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



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



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



每次功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实录》卷171)。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



淮西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欲结好于达,他根本不加理睬。



胡惟庸又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向徐达告发,徐达便不时提醒朱元璋:胡惟庸这种人不适合当丞相。



后来,胡惟庸因谋反被杀,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益重达(《明史》卷125,《徐达传》)。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



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



流传极广的所谓朱元璋赐蒸鹅而害死徐达的说法,正如赵翼所说的是传闻无稽之谈,其时功臣多不保全,如达、基之令终已属仅事(《廿二史札记》卷31,《明史立传多存大体》),徐达和刘基是洪武朝少数得以获终天年的大臣。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享年54岁。



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并亲自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9、郭子仪

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

郭子仪(697-781),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



汾阳。



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



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



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



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



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



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



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却认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



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



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



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



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



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



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



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



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



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



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



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



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



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



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



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在他被幸臣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




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



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



他还说,自己早已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



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



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



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德宗尊他为尚父。



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



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



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



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



儿子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



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



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



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



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



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



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10、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



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



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约在赵惠文王 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



他常居代地雁门郡 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



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



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



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



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收。



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取代他。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



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



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



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



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



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



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



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李牧常设奇阵,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



接连又灭掉 衤詹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 前246年以后。



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两年后,悼襄王继位。



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悼襄王二年 前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 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 今河北固安县南。



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



赵王迁二年 前234年,秦大将桓 齿奇攻取赵的平阳 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 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



三年 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



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 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 齿奇兵败潜逃。



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 齿奇 又称樊于期之首。



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



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 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 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



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正迁七年 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 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



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



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



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



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



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



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