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王朝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的人物事迹

2024-09-03 22:34 来源:奇闻网 点击:

大元王朝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的人物事迹

作者:扬正作为泱泱大国,中国幅原辽阔,民族杂多,虽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繁多,但真正算得上大一统的王朝却并不是太多,因而那为数不多几个大的王朝也就显得颇为了不起,更加值得后人尊崇!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因此想要实现版图的完整以及制度统一是有一定难度的,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正是一位来自少数民族的优秀首领,他就是创建大元帝国,实现祖国一统的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生于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少年时的他便有着"大有为于天下"的远大志向。

身为草原部落民族中的一员,他的骑射能力非常强,并且他还精通于汉文的使用,这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在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即任大汗之位时,他便被他的大哥蒙哥委以对大漠以南汉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重任。

在公元1259年之际,蒙哥死于战乱之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便展开了激烈的汗位之争。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终于顺利地夺取了蒙古帝国的汗位,并取年号为中统。

攘外必先安内,忽必烈平定了内部各汗国之间的斗争之后,自此便开始着手侵吞中原的计划。

首先他将燕京 也就是当时的北京改称中都,然后在中都修建了长达十年才竣工完成的燕京新都,并且废除了以前的蒙古国号,改称为大元,公元1272年,他正式迁入由中都改称大都的新宫。

从这一系列变更可以看出,虽然当时他们还未将南宋消灭,但却能够足以显示出其称雄称霸,不久便能消灭南宋,一统中原的野心。

根基稳固之后,他便开始南下攻宋,先是率军进取南宋的门户襄阳,樊城等地,公元1279年,他终于消灭了南宋政权。

在此后,他仍然挥军掠地不断,继而将云南,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尽皆据为己有,最终结束了宋、辽、金等并立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了中国的又一次大一统,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盛世规模甚至超越了汉唐时期,元朝的建立也促进了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及融合,不可谓不令人钦服。

在这样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他要想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得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他知道蒙古族自身的那套管理制度已经并不适用于目前这个大国的统治需求,于是他果断地废除了分土立国等陈旧的治国制度,重新制订了新的朝政制度及官职级别。

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以掌管全国行政,设置枢密院掌管军务,并设立了御史台以监查百官,我们也都清楚宋朝正是惧怕军藩霸权而威胁皇权最终重文轻武,在边境防御制度上安排文官管制武官而最终内忧虽然未生,但外患却兵戎四起。

忽必烈财进行了军事方面的制度调整与革新,他将军政与民政分开,成立了二十六队亲兵,以加强军权管理。

这一系列的制度的确立目的也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确保自己的统治无虞。

当然以武力来镇慑百姓以图长安久治其实是个下策,真正的使百姓诚服必须是推出惠民政策,忽必烈鼓舞兴起农桑产业,开垦荒田,并且他还下令继续开凿疏通大运河,将淮河,黄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之间又重新疏通了,并在全国各处水陆线上设立了驿站以方便传递公文,又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了市舶提举司,用来管理海上贸易。

前文也提到了,他虽然是蒙古族人氏,但却很重视汉人文化,对汉族的儒学思想很是推崇,他鼓励兴办学校,并且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实用的人才。

忽必烈雄心勃勃,南征北战,想将全世界都踩于脚下。

1274年,忽必烈率兵想要征服日本,但因在海上遇到了强台风,无功而返。

回到中国后,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于1281年第二次东征日本,没想到这次依然遭遇台风,无法登陆。

如此,日本逃过一劫。

忽必烈建立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治理中原,但在他的统治下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有效融合,可能在本文中主要讲述了他在国家及百姓治理上有利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马上民族可能也在某些方面上存在其野蛮粗暴的一面。

例举隋朝到清朝每个朝代的两个皇帝的名字,和他们做过的一件事

隋朝皇帝:隋炀帝(杨广)历来以残暴著称,其实他也很有文才,不过才能没有用到正地方,反而成为他鄙视文人所依赖的条件。

文才出众的大臣好几个都被他借故害死。

此外,他的文才还用来拒绝纳谏,如果看出来谁的奏章是在指他的过错,是在进谏,他肯定要想方设法地打击报复,因为说话的内容刺激了隋炀帝而被赐自尽的大臣有很多。

在三次征伐高丽结束后,太史令庾质因为劝谏他不要到洛阳巡游,说应该让百姓有个喘息的机会,结果被他杀死。

时间一长,大臣们就没有敢于进谏的了。

这就为小人的横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

至此,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这是隋文帝的一大历史功绩。

唐朝皇帝:性情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进入古代娱乐圈儿,对于众多戏子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鼓励。

唐玄宗在梨园戏班,非常喜欢扮演丑角,剧中凡有丑角可演,无论角色大小,唐玄宗总是演得很认真。

因他是一国之君,登台演出且扮演丑角,有失帝仪君威,于是在演出时,他特意在脸部挂上一小块白玉片儿遮面。

后来丑角艺人在演戏时,就效法唐玄宗,在脸上涂出一个类似白玉片的白粉块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脸谱。

唐高祖(566~635年),即李渊,唐朝建立者。

公元618~626年在位。

字叔德。

赵郡昭庆(今河北隆尧东)人,一说出自塞北。

袭唐国公爵。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太守留守,乘隋朝在农民大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之时,起兵取长安,次年建立唐朝。

玄武门之变后,传位次子世民,称太上皇。

唐高祖李渊出生在南北朝末期的北周,七岁就袭封唐国公。

他为人倜傥豁达、任性直率 、宽仁而容众。

隋文帝独孤皇后是他的叔母,因此在隋朝一直做高官。

当时隋炀帝荒淫无道,李渊暗中结纳了许多豪杰。

李渊虽不是很好声色,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决定起兵反隋却是中了美人计。

当初隋炀帝在江都沉湎于声色,天下风烟四起,隋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

李渊官任太原留守,儿子李世民心怀大志,他倾身下士,结识许多英雄密图举事。

晋阳令刘文静与宫监裴寂和李世民经常往来。

刘文静十分器重李世民,劝他趁天下大乱的时候乘虚入关以成就帝业。

李世民早有此意,只是怕李渊不从,刘文静便与李世民商量了一条计策。

第二天李世民将密谋告诉宫监裴寂,与裴寂也策划了一番。

又过了一天,裴寂在晋阳宫设宴邀请李渊。

隋高祖杨坚当初在长安城东建造了一座大兴城,隋炀帝后来营建东都洛阳,他在这两处都置了行宫。

晋阳宫就是行宫之一,裴寂是管理行宫的官吏。

李渊到了行宫赴宴,美酒佳肴畅饮无数,已经醉得晕了头。

忽然门外进来两个绝色的美女,她们一起向李渊敬酒,不一会儿李渊已酩酊大醉。

两个美女扶李渊去睡,李渊稀里糊涂地与两个美女上了床。

待醒来后闻见一阵异香,他十分惊奇,再一看原来是身边的两个美女在被子里陪着。

李渊便问这两个美女的姓名和身份,美女自称是宫眷。

李渊吓得魂飞天外,他哆嗦着穿衣服站起来,二美人忙劝慰他说:主上失德,各处已乱离成这样,妾没有公的保护,免不得被人污戮,所以裴寂让妾托身于君,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李渊哪里还敢说话,他急忙跑出行宫,正遇见裴寂。

李渊一把拉住裴寂责问:你为什么害我?!裴寂笑着将李世民将举兵的情形告诉李渊,他说:现在盗遍天下,城门外就是战场,即使徇小节也免不了一死。

假若举义师不但可以免祸,而且还可以得到江山。

李渊回到家里踌躇了几天,咬牙决定反隋。

裴寂又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甲四十万首相助。

裴寂所进献的宫女五百可能是作为军妓。

隋朝灭亡后又经过几年的艰苦争战,李渊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基业,中国古代历史步入最辉煌的时代。

古人形容中国各个朝代时有一句谚语:汉经学,晋清谈,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

所谓的唐乌龟是说唐朝宫廷里面红杏出墙的事情格外多,许多帝王不明不白地戴上了绿帽子。

但是开国皇帝李渊的妻子窦皇后却恰恰相反,是一位难得的好妻子。

李渊的结发妻子窦氏是京兆始平人,她的父亲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

窦氏一生下来头发就垂过颈项,三岁的时候一头瀑布似的乌发长得与身子一样齐。

她喜欢读《女诫》、《列女》等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周武帝特别喜欢这个外甥女,让她在宫中生活。

当时周武帝纳突厥女子为皇后,但是他很厌恶这个突厥女子。

幼小的窦氏便悄悄地对周武帝说:现在四边不静,突厥的力量还很强大,希望舅舅抑情抚慰突厥皇后,以苍生为念。

只要得到突厥的帮助,江南、关东就不能为患了。

周武帝听了她的话十分吃惊,便采取了她的意见。

父亲窦毅听到了这件事,就对妻子长公主说:我们这个女儿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配凡俗人,应当为她求得一个贤夫。

于是在女儿长大出阁的时候,窦毅在门口的屏风上画了二只孔雀,给每一位求婚者两支箭让他们射孔雀,让窦氏藏在帏幕中偷偷看是否有自己中意的男子。

前后数十位求婚者都没能射中那只孔雀,这时李渊来了,他拉开弓两发皆中孔雀的一只眼睛。

窦毅十分高兴,藏在后面的窦氏也看上了风姿倜傥的李渊。

于是二人结成了一段良缘。

周武帝死后窦氏追思不已,如同丧了亲生父亲那样。

后来隋文帝逼迫北周末帝禅位,窦氏听到了消息后流泪不止,她自投于床上说:恨我不是个男子,以救舅氏的危难!窦毅与长公主急忙掩住她的口说:你不要再妄言,这是灭族的话!窦氏侍奉元贞太后,以孝而闻名。

元贞太后一向有羸疾不愈,时常达到了撒手人寰的地步,后宫诸妃因为太后性情严厉,探望时远远看一眼就匆忙离开了。

只有窦氏昼夜服侍,几乎不脱衣服鞋袜,动辄一个月。

宋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是宋的开国皇帝。

涿州人,父赵弘殷为后唐、后晋和后汉军官。

赵匡胤在后汉初年应募入伍,成为郭威的部下。

郭威发动兵变建立后周,他积极参与,被重用为典掌禁军。

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升任殿前都点检。

掌握了后周的军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7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这就是周恭帝。

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

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

可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

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

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再看侍卫司系统。

在这一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

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

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

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

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赵匡胤的亲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管好京城内外大门。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

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

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

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

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

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

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

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

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徽宗(赵佶)挖地道密会名妓李师师】:李师师是汴京永庆坊染技工匠王寅的女儿。

王寅的妻子生下女儿就去世了,王寅用豆浆当奶水喂她,婴儿才没有死去。

在婴儿时代,从来没听她哭过。

汴京有个风俗,生了儿女,父母若是宠爱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在名义上出家,到佛寺去度过一个时期。

王寅疼他的女儿,就把她送到宝光寺。

她这时才会笑,一个老和尚看着她说:这是什么地方?你到这来呀!她突然哭了起来。

和尚抚摸她的头顶,她才不哭。

王寅暗暗高兴,说:这女孩真有佛缘。

凡是佛门弟子,俗称为师,所以这女孩取名叫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王寅犯罪,被拘捕入狱,竟死在狱中。

师师没有人可以依靠,有一个娼妓李姥收养了她。

等到师师长大,无论是姿色还是技艺,都很出色,没有人比得上她。

因此在所有街坊的妓院中就属她最有名。

徽宗皇帝登上王位,喜欢奢侈豪华的生活,而蔡京、章淳、王黼这一帮人,就借着继承祖宗遗志为理由,劝徽宗重新推行青苗法等制度。

京城里粉饰成一种富足欢乐的气象。

集市店铺里的酒税每天约有上万贯。

金银珠玉、绸缎布匹,国库里堆得满满的。

于是童贯那批人又诱导皇帝,让他沉迷于声色犬马、宫室园林的玩乐。

凡是国内的奇花异石,几乎都被搜罗来了。

皇帝又在汴京城北边修建了一座离宫,名叫艮岳,但是他在里面寻欢作乐,时间一长,也感到厌倦了,还想微服出宫去寻花问柳。

皇帝有个贴身内侍名叫张迪,是皇帝信任宠爱的宦官。

张迪没有受宫刑之前,是京城里的一个嫖客,常到各处妓院,所以和李姥很要好。

他告诉皇帝说姓李的色艺双绝,皇帝就很心动。

第二天,命令张迪从皇宫库藏中拿出紫茸两匹 八丈,霞毵两端 十二丈,瑟瑟珠两颗,白银二十镒 四百八十两,送给李姥,说是大商人赵乙,想来探望她。

李姥贪图财物,高兴地答应下来。

入夜以后,皇帝换了衣服混杂在四十多个太监当中,到了镇安坊,镇安坊就是李姥所住的那个街区。

皇帝挥手叫其他的人不要跟来,只跟张迪两人慢慢走进去。

只见房屋矮小简陋。

李姥出来迎接,行了普通的礼节,还端出几种时鲜水果,有香雪藕、水晶凤眼等,其中鲜枣有鸡蛋那么大。

这些都是连大官们来时也不曾端出来过的。

皇帝每样尝了一颗,李姥又殷勤地陪了好久,但就是没看到师师出来见客。

皇帝一直等待着。

这时张迪告辞退出,李姥这才引皇帝到一个小阁子里。

窗边摆着书桌,架上有几卷古书,窗外几丛竹子,竹影错乱晃动。

皇帝悠然独坐,心情很安详,只是不见师师出来陪客。

一会儿,李姥领皇帝到后堂,只见桌上已摆好了烤鹿肉、醉鸡、生鱼片、羊羹等名菜,饭是香稻米做的,皇帝就吃了顿饭。

饭后,李姥陪他聊天话家常,又过了好久,师师却始终没有出来相见。

皇帝正感到疑惑,李姥忽然又请皇帝洗澡,皇帝推辞不想洗,李姥走到他跟前,在耳朵旁边说:我这孩子爱干净,请您听她的。

皇帝不得已,只好跟着李姥到一座小楼下面的浴室洗澡。

洗好后,李姥又领皇帝坐到后堂来。

重新摆下一桌水果糕点和酒菜,劝皇帝畅饮,但李师师却始终没有出现。

过了很久,李姥才举着蜡烛,领着皇帝到卧室。

皇帝掀开门帘,走进房间,里面只有一盏灯放着微弱的光。

也没有师师的踪迹。

皇帝更加感到奇怪,在床前走来走去。

又过了好久,才见李姥挽着一个年轻女子姗姗而来。

女子化着淡妆,穿的是绢衣,没有什么艳丽的服饰,刚洗过澡,娇艳得像出水的莲花。

看见徽宗,像是不屑一顾的样子,神态很高傲,也不行礼。

李姥对徽宗耳语说:这孩子喜欢静坐,冒犯您了,请不要见怪。

替他们放下门帘就出去了。

这时师师离开座位,脱下黑绢短袄,换上绸衣,卷起右边袖子,取下墙上挂着的琴,靠着桌子,端端正正地坐好,弹起《平沙落雁》的曲子来。

手指在弦上轻拢慢捻,弹出的声音韵味淡远,皇帝忍不住侧耳倾听,连疲倦都忘了。

等到三遍弹完,鸡已经鸣过,天都要亮了。

皇上赶忙掀开门帘走出去。

李姥也赶忙为他献上杏酥露、枣糕、汤饼等点心,皇帝喝了一杯杏酥,立刻走了。

太监都偷偷地等在外面,马上护卫着他回宫。

这是大观三年八月十七日的事。

元朝皇帝:【忽必烈与涮羊肉的起源】:涮羊肉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的名吃,据说他的起源还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直到现在在日韩地区,还有人把吃火锅叫做吃忽必烈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

七百多年前, 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

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莱肴——清炖羊肉。

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

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

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人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

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

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莱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

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但直到光绪年间,涮羊肉才逐渐走向民间。

【成吉思汗被咬掉生殖器而死】:成吉思汗陵。

这座陵墓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至于大汗的尸身葬于何处,这至今都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成吉思汗给后世留下的诸多谜团,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

其中,最具魅力的历史悬念都是与死有关:一是怎么死的?二是死了葬哪?这里,先说怎么死的。

依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当年(公元1368年)年底即下诏篡修的《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之死很明了,病重不治:(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

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

《元史》总编辑、一代大文臣宋濂,仅仅用了20个字,就交代清了一代天骄崩的过程。

但,文字看似言简意赅,实则语焉不详,因此后世一直弄个明白,成吉思汗到底怎么死的;蒙古民间传说,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掉生殖器而死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五种,多与西夏有关。

其中最正统的,也为更多人的知道的,就是《元史》中采信的坠马说。

坠马说蒙古人撰编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

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

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

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

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

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

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

不想他的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

1227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

为什么一次坠马伤重成这样?据说是流血太多。

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

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

也该他魂断西夏,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有本事你就来过招。

成吉思汗听说后,表示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

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今阳历8月25号)病死了,时虚岁67。

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根子就不会落下了。

雷电一直被古人视作最可怕的自然力。

我国古文字中的神字便是双手握雷电的形象。

成吉思汗死后18年,一位罗马教廷的使节来到蒙古,发现蒙古人也十分惧怕雷电。

这位异乡人还作出了一个判断,成吉思汗是死于雷击。

雷击说这种说法比较离。

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所文章透露,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

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

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实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出使报告。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记叙并非无稽之谈。

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

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有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

其在游记中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

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

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却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下了毒,当时这位西夏王妃乘陪寑之机行事的。

明朝皇帝:【天才木匠明熹宗秘事】:中国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既然是天子,必然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天子的身份也使他们不能无拘无束地享受平民的生活,明代就有这样一位天子,如果他不做皇帝,肯定会是一个很好的木匠,那就是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皇帝,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部要亲自操作。

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史书上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

喜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明喜宗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很惟妙惟肖。

喜宗还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熹宗更加高兴,往往下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

【北京地名与朱棣(明成祖)】: 今天朝阳东坝地区有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许多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了捍卫王室安全,把儿子们分封到北方各重镇和全国著名城邑驻守。

其中四子朱棣,被封为北平的燕王。

建文帝继位后感到自己受了威胁,就削废诸藩,将五个叔叔降为庶人。

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不等被人收拾,就凭借多年苦心经营的兵力和谋略,于1399年七月起兵杀出北平,直取南京。

名义是铲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国消除灾难。

不料刚出北平,就在今天东坝与南来之敌交锋,展开厮杀。

这里是北平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处。

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

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

朱棣这才得以连陷通州、蓟州、德州、济南、宿州、扬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称帝,年号永乐。

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

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

农民不堪其苦,偷着将庙毁了。

传说归传说,朱棣迁都北京后,东坝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王朝的御马苑。

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

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

母马怀孕产崽,就盖了驹子房负责接生。

1452年,景泰皇上还命在东坝建了三十间驼房,养过骆驼。

1460年,失了王位又复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号改为天顺。

他这年就亲临东坝,到马厂视察点验仪仗卫兵。

御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视,当然要立祠纪念,而且礼制规格也高,不归一般祭祀官员领导,而是直接隶属皇家专管宫廷祭祀的光禄寺。

每年春节、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宫内太监或近臣侍僚前来拜祭。

到万历年间,马房增到二十四个,逆贤宦官为讲排场,就在东坝建了城墙。

每来检查工作,都要在城楼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

城下则燃起焰火花炮助兴,热热闹闹如过元宵。

这一切都烟消云散。

而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就这么留存下来了……清朝皇帝 :【康熙(清圣祖玄烨)与宫门献鱼】:宫门献鱼原是一道民间菜肴,名称为腹花鱼,是用鲜活鳜鱼为主料烹制而成的。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在1670年巡视江南察访民情,在暗访宫门岭时首次品尝到此菜。

并提笔挥写了宫门献鱼四个大字,后面落上了题款玄烨二字。

店家不知玄烨是谁,只是见字写得挺漂亮,便将它挂在墙上。

【乾隆(清高宗弘历)元旦开笔的故事】:清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子时(公元1796年2月9日凌晨0时),紫禁城外迟迟的迎岁钟鼓声和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仍在夜空飘荡。

养心殿中,乾隆皇帝早早起了床。

86岁的他脑海中依然恍惚着前夜所作《除夕》诗中的两句: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据嘉庆称:早在乾隆六十年宣布他为皇太子后,曾将他召到养心殿,专门教授元旦明窗开笔的仪典。

因此,整个开笔的书写及遣词用句,嘉庆完全拷贝父皇。

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是,开笔的年号处没有写乾隆六十一年,而赫然书写嘉庆元年。

金瓯永固杯只有一个,要摆在老皇帝的养心殿中,毓庆宫中的屠苏酒可盛在别的什么杯中。

但不知顒琰所阅的时宪书上的年号是乾隆还是嘉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元旦,嘉庆没有创作新的元旦开笔诗。

作为清朝每年新春皇帝迎春仪式的见证,历年元旦皇帝所书的开笔档案原件,都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而开笔所用的暖砚、笔墨及金瓯永固杯等物品,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均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杰出的四个皇帝是谁?

应该不止4个吧!我觉得比较杰出的皇帝有: (一)秦始皇 赢政:(前259-前210)  秦朝建立者,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始称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

前247年即位,在位37年,原为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庄襄王的儿子 相传为吕不韦所生,公元前246年即位,当时年仅十三岁。

由于未行成人之礼,实际专权用事者为吕不韦及太后宠信的宦官。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开始亲政,当年镇压了的叛乱,第二年又免去了吕不韦的职务。

接着任用李斯为丞相,采纳其灭六国以成一统的建议,派大将王翦等人进行统一战争。

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可惜施行暴政、杀戮太重。

不过长城虽劳民伤财,却为后世流下了伟大的工程。

很多制度被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二) 汉武帝 刘彻:(前156-前87)  西汉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

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取得了反击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

54年的统治历程。

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

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大败匈奴,震华夏威风。

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手下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各尽其职,卫青、霍去病、李广、东方朔、张骞、祖父偃、司马迁、董仲书。

可谓是群星闪耀。

晚年虽有过错,但还知道下罪己昭。

(三) 隋文帝 杨坚:(541-604)  隋朝开国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制,缔造了开皇之治。

华阴人,隋朝的开国君主。

初仕北周,封随公,静帝禅让为帝,国号隋。

在位二十四年,后为次子杨广所弑。

谥文帝。

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了已经处于分裂局面几百年的中国。

他建立的政治统一维持了几个世纪,其结果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使中国人免受战争之苦。

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契,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足以流芳千古.然而,御下过严,令不少功臣未获善终,尤其立杨广为太子,令遗祸后代,竟使江山断送,实为遗憾。

结束了从西晋以来长打270多年的分裂。

科举制更是影响深远。

提倡节俭、体察民情在帝王中不多见的。

只是生性猜疑,事必躬亲"欲以一人之智,段天下之务″。

(四) 唐太宗 李世民:(599-649)  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能接受直谏,知人善任,缔造了贞观之治。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为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次子。

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

是中国历史上功业赫赫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有贞观之治之誉。

提倡书学,笃好王羲之书法,谓王书至善至美。

曾以重金的募天下所存王书真迹。

开唐代尊崇二王书风。

书师王、虞、得其神形,却功力不及。

传世书迹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其书法严谨妍逸,神采飞扬,极富风韵。

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16岁勤王便展露头角,20岁以明满洛阳。

礼贤下士、深得人心,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登基后对内修生养息、恢复生产,对外抵抗外敌、开疆扩土。

难得的是能居安思危、纳谏如流。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

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

视民如子,不分华夷。

开创?贞观之治。

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五)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  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称为?开元之治。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李隆基论政绩和才智应该排前四,可惜他不仅前明后昏,导致了安史之乱,还因为贪恋美色,强占儿媳、并将儿子赐死,实在令人寒心、发指。

(六) 宋太祖 赵匡胤:(927-976)  北宋开国皇帝,大权集中,以文治国,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纷争的局面,生性孝友节俭。

涿州人。

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武艺高强,创太祖长拳,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后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

天下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

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

使自"五代十国″100年的分裂局面又一次统一。

不仅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还是个重情义的皇帝,虽忌惮手下人的重兵,却不用汉高祖、明高祖的伎俩杀人,用喝酒聊天的方式就行了。

对后周的皇室也很礼遇。

不杀人、不流血就改朝换代了。

赵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时年50岁,庙号太祖。

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

真是天道玄远,难以祥说。

(七) 元世祖 忽必烈:(1215-1294)  元朝立国皇帝,成吉思汗之孙。

灭亡南宋,统一了天下。

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

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

他的军队用了六年时间攻陷长江重镇襄阳,但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

1279年,在厓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统治全中国。

忽必烈后来亦有派遣军队进攻一些其它国家和地区,其中以远征日本的战事最有名,也最惨烈。

元军两次进攻均因台风(日本人称这两次风为神风)而失败。

但最近有某些研究指出,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船不对:他使用了平底船,使军队在海上航行十分危险,而且船的木板也钉了太多钉子。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造船的汉族人和高丽人不满蒙古人的野蛮统治。

又一次统一全国,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因为吐蕃第一次正式纳入中华的版图,我们今天的版图就是从元朝继承下来的。

(八)明成祖 朱棣: 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母马氏。

生于1360年应天 今江苏南京。

1402年推翻明惠帝自立,改元永乐。

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他注意兴修水利和发展生产,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很快的发展。

他还派郑和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海岸。

在位期间还下令编纂了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将首都迁移到北京,在汉人皇帝中是很有胆魄的,永乐大典也是学术界的珍宝,并排郑和七下西洋使华夏威名远波,可惜重用宦官,祸害后世。

朱棣在位23年,死于1424年,时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