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

2024-03-09 16:05 来源:奇闻网 点击: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文物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文物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文物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文物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文物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文物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再现古窑遗址和客家古建筑遗址 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文物

(报道)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苏远龙、邝煌标、陈仰天):河源市文物考古工作再传喜讯:2月24日,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在该市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一处名叫“大水坑”的万绿湖畔进行应急性田野考古调查时,又意外抢救性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古文物,古文物涉及石箭镞、石锛、黑釉陶罐、瓷烟嘴以及大量零碎的陶片和瓷片。

在此次文物考古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队又相继在万绿湖畔发现了多座露出湖面的客家古建筑遗址和古窑遗址。

万绿湖水位下降至22年来最低水位线

近月以来,由于久旱少雨,河源市境内的万绿湖近期水位连日下降,被湖水长年淹没或湮灭的一座座客家古建筑遗址和古窑遗址近日接连“浮”出水面而“重见天日”。

记者从新丰江林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万绿湖的水位已连续下降至93.7米(丰水期为112米),跌至22年来的最低水位线。

记者2月27日在东源县新回龙镇东星村看到,大片黄土或浅滩已露出了水面,万绿湖畔的“金腰带”已显而易见,长年淹没在水下的一批客家古建筑遗址和古窑遗址,随着万绿湖水位线的下降而相继“浮”出湖面,大批“躺”在水下的古文物开始再度露出了神秘的面纱,为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此次进行应急性田野考古调查提供了有利契机。

邻县收藏爱好者上报古遗址重大发现

据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近日在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大水坑”发掘出的一批古文物,幸及相邻的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松龄围的文物收藏爱好者刘学周的及时上报。

杜衍礼告诉记者,数天前,刘学周与朋友一起到河源万绿湖畔参加户外活动,在距离自家较近的东源县新回龙镇“大水坑”万绿湖畔意外发现了一座露出水面的客家古建筑,古建筑遗址周边有许多漂亮的石头,于是想捡拾几块小石头回去摆设在自家鱼缸里。然而,眼尖的刘学周发现,有些小石头似乎磨得有棱有角,平时喜爱文物收藏的他,意识到这些小石头应该是古文物,于是拨通了河源市文广旅体局的电话。

河源市文广旅体局接到刘学周的电话后,当即指派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副站长单位——河源市博物馆的文物考古人员前往现场,2月24日,在刘学周的引路下,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一行数人,对万绿湖畔露出水面的古建筑遗址进行了应急性田野考古调查。

杜衍礼称,当天在对新回龙镇古建筑遗址考古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队先后在一处围龙屋古遗址背后200米处的土坡表层上发现了1枚通长9.8cm、通宽1.9cm、厚度0.4cm的石箭镞以及3枚通长12-3.6cm、通宽5-2.8cm、厚度2.3-1.5cm之间的石锛,此外还捡拾到一只通长3.1cm、通宽1.8cm、通高1.9cm的瓷烟嘴和一只通宽16.5cm、通高15.5cm、口径8.8cm、底径7cm相对完整的黑釉陶罐。

经省、市多位文物考古专家鉴定,被发掘出土的石箭镞和石锛为新石器晚期文物,黑釉陶罐和瓷烟嘴分别是明代与清代的古文物。此外,文物考古工作队还在古建筑遗址附近发现了2座明清时期的古窑遗址,并在古建筑遗址现场捡拾有大批零碎的陶片和瓷片。

杜衍礼称,这是该市继今年2月上旬在东源县涧头镇礤娥村到洞自然村万绿湖畔发现明代渡口碑刻石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野外考古发现。

对研究古人类生活习俗和河源陶瓷业的发展均有重大科考价值

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考古队员新发掘的多件新石器晚期石锛和石箭镞来看,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东源县境内的东江、新丰江两岸繁衍生息。

黄东称,东源古属百越之地,先秦时期,东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江流域同为百越族活跃之区,发现多个跨远古时代文物的东源县新回龙镇,古称赤溪,是“宋代岭南进士第一人”古成之的故乡,他的“文章为领表之先”“以文为南粤倡”,此外,东源大地还孕育了东江革命军总司令欧阳俊、中共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阮啸仙、“首席大法官”的最高人民法院前院长肖扬等一批优秀儿女。

黄东称,新回龙镇的古建筑遗址、古窑遗址以及大批古文物的发掘出土,是新丰江水库(万绿湖)今年以来的重大野外考古发现,这对于今后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古人类生活习俗、古代陶瓷业的发展、河源新丰江移民史等领域,均有重大的科研考古价值。

记者在新回龙镇东星村万绿湖畔与邝煌标、陈仰天等户外徒步爱好者进行户外徒步时,又在新回龙镇东星村万绿湖畔发现了3只完整的明代黑釉陶罐、1个清代石秤砣以及一批零碎陶片和瓷片,这些在万绿湖畔捡拾到的古文物,将于3月1日悉数上交至河源市博物馆或东源县博物馆馆藏。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称,在今年春雨到来之前,该馆近期将会派出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的队员,对万绿湖水位下降的东源县半江、双江、锡场、涧头、新回龙、新港以及连平县的田源、隆街等沿湖乡镇进行一次全面水下文物考古调查,一经发现湖面露出的文物古迹,将及时对其进行应急性田野考古调查。

相关报道:河源这些地方又有重大发现,出土了一大批“宝贝”

(报道)据广州日报:河源市文物考古野外调查工作频传喜讯,近日又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古文物。

继今年2月9日,在东源县涧头镇礤娥村到洞自然村万绿湖畔发现明代渡口碑刻石以来,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近日接连在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大水坑”(地名)、东星村以及新港镇杨梅村的万绿湖畔进行应急性野外考古调查时,又意外发掘出土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古文物。

古文物涉及石箭镞、石锛、黑釉陶罐、瓷烟嘴以及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先秦时期的零碎陶片以及多个朝代的瓷片。

在多次、多点的文物考古野外调查过程中,粤北文物考古工作队还相继在万绿湖畔发现了10多座露出湖面的客家古建筑遗址和古窑遗址。

契机:万绿湖水位线连月下降

近月以来,由于久旱少雨,万绿湖水位连日下降,被湖水长年淹没或湮灭的一座座客家古建筑遗址和古窑遗址近日接连“浮”出水面而“重见天日”。

记者从新丰江林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万绿湖的水位已连续下降至93米左右(丰水期为112米),降至22年来万绿湖的最低水位线。随着万绿湖水位线连月持续下降,大批“躺”在水下的古文物开始再度“浮”出水面,为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进行应急性野外考古调查提供了有利契机。

2月26日下午,记者在东源县新回龙镇东星村万绿湖畔与户外徒步爱好者进行徒步时,又在万绿湖畔先后发现了3只完整的明代黑釉陶罐、1个清代石秤砣以及一批新石器晚期的零碎陶片和瓷片。记者已将这些捡拾到的古文物,于3月1日悉数上交至河源市博物馆馆藏。

群众踊跃上报线索

据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近期在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大水坑”和新港镇杨梅村发掘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古文物,得益于相邻的惠州市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村民、当地文物收藏爱好者以及河源市民及时上报。

2月25日,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又在万绿湖畔的东源县新港镇杨梅村坑口、叶婆店(地名)等处露出水面的一座山头,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现场捡拾有遗留在山头的上百件石器和陶罐。经多位文物考古专家鉴定,这些出土的石箭镞和石锛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古文物。

据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初步统计,其中杨梅村出土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锛(含双肩石锛)共计26件、石箭镞5件、削割器40件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罐1件,以及商周时期陶杯1件、商周时期陶罐4件和部分零碎陶片。此前数天,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队员还先后在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东星村发现有露出水面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遗址和古窑遗址10余座,并在古建筑遗址现场捡拾有各个朝代的大批零碎陶罐、陶片和瓷片。

杜衍礼称,这是河源今年2月上旬在东源县涧头镇万绿湖畔发现明代渡口碑刻石以来,在万绿湖畔沿湖多个乡镇发现有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地方,尤其是在新港镇杨梅村的野外文物考古调查中,属于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今年以来的一次重大野外考古调查发现。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黄志青还在新港镇杨梅村发现一座露出湖面的山头泥土有火烧痕迹,泥土里面有类似木炭之类的黑色块状物,同时在现场还发现大量经过打磨过的完整石器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罐、陶片等物,黄志青称,这里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石器加工场、古人类的活动遗址。黄志青现场目测,此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距离新丰江原始河床和山顶分别相距约60米和10米左右。

存在重大科考价值

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考古队员新发掘的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锛和石箭镞来看,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在东源县境内的东江、新丰江两岸繁衍生息。黄东称,东源古属百越之地,先秦时期,东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江流域同为百越族活跃之区。

杜衍礼称,万绿湖(新丰江水库)于1958年筑坝建库前,俗称河源小江,新丰江沿途两岸土地肥沃、溪流纵横、水源充足、林丰竹茂,历来是河源的“鱼米之乡”,从目前万绿湖畔沿湖多个乡镇同时出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文物来看,佐证了早在4000多年前,河源就有古人类在河源小江两岸生产生活,而且当时先民的生产活动相当活跃。

杜衍礼告诉记者,万绿湖沿湖多个乡镇发现的古建筑遗址、古窑遗址、古人类活动遗址以及出土的大批古文物,对于今后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古人类生活习俗、古代陶瓷业的发展、河源新丰江移民史等领域,均有重要的科研考古价值。

相关报道:万绿湖畔再现古人类遗址

(报道)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焕阳 通讯员 黄志青、苏远龙):近段时间以来,随着万绿湖水位线的逐日下降,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先后接连数日在该市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大水坑”(地名)、东源县新回龙镇东星村、东源县新港镇杨梅村等地的万绿湖畔进行应急性野外考古调查时,意外捡拾到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锛、石箭镞、削割器、陶罐以及多朝代的陶片、瓷罐瓶等古文物。该消息经本报报道后,已先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读者的广泛关注。昨日,河源市文物考古野外调查工作又有新进展,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再次“浮”出万绿湖水面。

发现7座古窑址

昨日上午,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冒雨前往河源万绿湖畔的东源县新回龙镇高水村进行应急性野外考古调查,多位队员沿着湖边裸露的水岸山边进行走访调查,又意外发现一处大型新石器晚期遗址,文物考古工作队员当天在现场捡拾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49件、陶片16块和相对完整的各朝代瓷片11块以及一只完整的明代青釉碗。

据粤北文物考古队员现场初步断定,发现的这只保存完整的青釉碗,其烧制年代为明代,仿龙泉窑工艺。这个青釉碗的发现并非意外,在接下来的文物考古调查中,考古队员又陆续发现了7座古窑址。这些古窑均为圆形窑,直径约两米,窑基清晰可见。从现场散落的瓷器碎片来看,古窑烧制的多为碗、碟等生活用具,纹饰以花、草、线条为主。粤北文物考古队员黄志青称,古窑群就紧挨着一片古宅址,可以判定在明清时期,这处水岸应该是一处热闹的村庄,人们以烧窑为业,借助河源新丰江和东江的水路直达珠江口岸,将产品销往珠三角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

更为惊喜的是,在离古窑群不远处的一座孤岛上,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锛、石箭镞、穿孔石器等。考古队员初步断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人类活动遗址,这也佐证了早在4000多年前,河源就有先民在新丰江两岸生产生活,而具体的研究成果则有待今后更深层次的考证。

建议不要擅自前往湖边游玩

前日和昨日,有众多读者纷纷致电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就万绿湖畔近期“浮”出众多古人类活动遗址以及大批古文物表示惊讶。广州市民肖先生告诉记者,他家的祖辈原是万绿湖库区移民,1958年新丰江筑坝建库(万绿湖)后,其祖辈与其他乡亲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而迁移外地生活,家中当年遗留有众多陶罐因来不及转移便永久地留在了万绿湖库区湖底下面。肖先生称,今后如有机会想返乡看看万绿湖露出水面的“老家”模样。居住在惠州市区的原新丰江库区移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先辈的祖居围龙屋也因万绿湖近期水位线的下降而露出了水面,黄女士称,祖屋遗址应该还有先辈留下而值得捡拾的古文物。

连日来,一批批外地游客也闻讯远道而来,自驾车前往万绿湖畔游玩、拍摄万绿湖水位下降后的“金腰带”美景或趁机捡拾湖边的文物“宝贝”。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副站长、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告诉记者,万绿湖畔水位下降后,湖边淤泥堆积层较厚,湖边的古建筑遗址及其周边的环境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处于湖边软基淤泥的“陷阱”状态。杜衍礼称,部分淤泥层深达数米,外地游客一旦进入淤泥沼泽地,很容易因掉进淤泥层而不能自拔。出自对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在万绿湖畔游玩的人身安全考虑,杜衍礼为此呼吁,到万绿湖观光游玩,最好不要过于靠近万绿湖畔拍照或擅自进入湖边有古建筑遗址露出的地方,因为湖畔周边的湖水深不可测,淤泥堆积厚度难以观察,为了确保安全,万绿湖畔不宜过于靠近。杜衍礼称,如游客发现有古文物露出湖面,可及时致电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或河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捡拾。

遗址文物神秘地球考古博物馆古人类人类科学自然地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