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旧石器考古助力现代人起源研究——访李占扬教授
东非旧石器考古助力现代人起源研究——访李占扬教授
东非旧石器考古助力现代人起源研究——访李占扬教授
(报道)据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清俐):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国际学术界对现代人起源的问题存在争议,以“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起源说”为代表的两种主要观点争执不下。在此背景下,学者希望通过跨区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提供更多关于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遗存依据。2017—2018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占扬带领中国—肯尼亚现代人起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东非的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调查,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围绕该遗址的发掘情况与重要价值,本报记者采访了李占扬。
为新探索提供重要线索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基于怎样的初衷带队前往东非考古的?
李占扬:在考古领域,全世界有关古人类—旧石器的研究,使用的是相同的方法和术语,旨在解决相同的学术问题。旧石器时代是人类起源并扩散十分重要的阶段,而讨论现代人类起源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当前,关于现代人起源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这种理论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乃至猿人演化而来的。另一种为“单一地区起源说”,该理论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这个地区就是非洲。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美学者在东非开展了大量古人类—旧石器调查、发掘工作,目的是寻找早期人类起源线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类起源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利基家族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许多重大发现,非洲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已为不争事实。然而,围绕现代人起源问题的研究多是理论的争鸣与探讨,真正的田野考古并不多。如果现代人起源于东非,那么那里的物质文化如何?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去东非考古的初衷。
《中国社会科学报》:考古团队为什么选择对吉门基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李占扬:吉门基石遗址位于东非大裂谷腹地,距巴林戈湖和博高利亚湖很近。该地属稀树草原环境,遍布岗地和丘陵,多季节性河流。在干旱季节,河床上有汩汩冒出的泉水,条件宜于古人类生存。虽然东非大裂谷南北两端都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但位于中部的各个湖泊相连的大裂谷腹地以及南北二三百公里的区域内,却罕有重要考古发现。2016年,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退休的基蒙先生,发现这一区域分布有大量古人类活动的遗存,这对于探索现代人起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17—2018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的中国—肯尼亚现代人起源联合考古队,对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调查。此次发掘面积共114平方米,出土细石器和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制品共86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石料,还出土了数十件哺乳动物化石。
考古调查发现了27处旧石器时代地点,发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00余件,时间上涵盖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考古队员在肯尼亚裂谷地区的纳库鲁郡玛卡里亚瀑布附近发现11件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原料为优质的黑曜岩和燧石。这是中国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地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7—2018年的考古工作中,研究团队有哪些主要收获?
李占扬:通过此次考古工作,研究团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三期文化的叠压层。其中,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制品分布在吉门基石遗址下层,此处发现较原始的石核和砍砸器。地层叠压在一套类似于中国华北“三趾马红土”的顶部,年代约距今200万年,这是早期人类起源、发展并走出非洲的重要时段。在我国,200万年前的人类工具可能还未出现,一些遗址如重庆巫山人遗址、山西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石器,还没有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东亚早期人类依然被认为是最早走出非洲的人类的后裔。非洲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约距今30万年,这是非洲古人类的繁盛期,所以遗址数量增加、遗址规模扩大。此时,东非大裂谷地区火山活动异常频繁,几乎所有遗址地层堆积都是黑黝黝的火山灰。在大裂谷边缘的低山上,随处可见火山遗迹。吉门基石遗址发掘区主要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地层和遗迹,代表性石器有典型的手斧和比较先进的刮削器,中期出现预制石核技术。2018年,在遗址的上层找到了叠压在中期文化层之上的细石器文化层。这种由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连续地层堆积十分罕见。叠压层的发现对研究现代人起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经验,可以初步判断,细石器时代约距今5万至7万年。
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细石器向欧洲传播的问题。欧洲最早的细石器出现在距今3万多年的奥瑞纳时期,文化面貌与东非细石器类似。西伯利亚南部最早的细石器出现在约距今2.7万年,面貌与欧洲细石器较为一致。在中国华北,2万多年至1万多年前是细石器文化的繁盛期,从器物组合和制作技术层面看,中国华北的细石器同上述地区有诸多共性。细石器文化从东非经欧洲和西伯利亚到达我国的传播路线十分清晰,这条路线作为现代人走出非洲并扩散的“北线”应无问题。以1.35万年前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器为例,不少器类如端刮器、修背器、部分细石核等,都能在东非大裂谷腹地、欧洲西南部、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华北北部和日本列岛等地的上百个细石器遗址中找到同类。因此,吉门基石遗址发现的细石器,为探索细石器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
推进古人类迁移与扩散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吉门基石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现代人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线索?
李占扬:从吉门基石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来看,这里的手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个头较大的阿舍利手斧,另一种是向欧洲莫斯特文化过渡的中小型手斧。莫斯特文化是由欧洲尼安德特人创造的,时间最早不过距今13万年。东非和欧洲两地手斧的制作技术和形体相似,反映了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如果吉门基石遗址的主人是现代人,那么欧洲紧随其后也会出现现代人。但研究证明,那里只有尼安德特人及其文化,欧洲真正出现现代人的时间要晚一些,且同尼安德特人并存一段时间,直到尼安德特人彻底消失。
由吉门基石遗址同欧洲尼安德特人文化(莫斯特文化)的亲缘关系可以推断,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文化的主人可能是最早的现代人。因此,吉门基石遗址的考古材料支持“现代人在5万至7万年前走出非洲”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古人类的迁移与扩散研究,未来将有哪些推进?
李占扬:吉门基石遗址存在大量中晚期地层堆积,但都是被雨季洪水长期剥蚀后的残余。尤其是含细石器的地层,在这一地区所剩无几。因此,考古学家应对这一地区进行抢救性发掘。
此外,在该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与法国西南部遗址石器具有相似性,我们团队正在推进在法国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将法国的早期遗址与东非遗址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为古人类的迁移和扩散寻找更直接的考古证据。
在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的考古活动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有些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例如,在年代学方面的研究遭遇了瓶颈。该遗址由一套火山灰地层组成,虽然可以使用传统的钾氩法测定年代,但无法从中提取可用的火山灰样品,测年工作止步不前。绝对年代的缺失直接影响文化上的对比研究。因而,我们还应在年代学方面取得突破。
相关报道:山大学者赴肯尼亚联合考古探索现代人类起源
(报道)据山东大学:2017年10月1日,应合作方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邀请,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的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飞赴肯尼亚,进行联合考古发掘,探索人类起源奥秘。本次考古发掘由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研究员任领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教授,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清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侯彦峰副研究员以及肯尼亚考古专家10人等参加了发掘工作。
考古队按计划顺利抵达位于肯尼亚裂谷省巴林戈县可瑞玛镇的考古目的地,并将发掘地点正式命名为吉门基石遗址(Kimengich Site)。经过三天的调查,考古队发现该遗址大致有3层堆积。上层为细石器堆积,地表可见大量精美的细石器和动物化石。中层属非洲本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采集的石制品有手斧、手镐、刮削器、勒瓦娄瓦石核和石片等。考古队在底层堆积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的早期石制品,有砍砸器、石核和石片,专家初步推断可能是肯尼亚境内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之一。考古队对现有材料综合分析,可初步判断吉门基石遗址文化堆积丰富,研究潜力巨大,是非洲难得一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4日,考古队在调查中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经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考古专家确认,以往在此区域从未发现旧石器遗址,这个发现非常重要,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地点。该地点位于肯尼亚裂谷省纳库鲁市玛卡里亚瀑布。考古学家在瀑布附近的砾石层中采集到11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尖状器等,原料为优质的黑曜岩和燧石,可能为古人在瀑布附近的砾石层中寻找优质石料加工石器的遗存,此地应是一处制作石器的场所。另外,距砾石层南约50米的火山灰层中发现类似石制品,那里可能是古人生活的区域,遗址年代可能为旧石器中期(距今10万年左右)。
今年四五月,考古队在该遗址区进行了前期调查,采集到手镐、手斧、刮削器等40余件石制品。已有的年代证据显示,这批石制品属旧石器时代桑戈文化,技术体系出现在距今20万-30万年前。非洲的桑戈文化是否与中国早期现代人起源具有密切关系,是此次考古的重要关注点之一。近年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的距今10万年前的“许昌人”及其文化,在年代上比非洲桑戈文化晚,但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许昌人”具有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特征,因此开展中、非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对比研究十分必要。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遗址,属肯尼亚裂谷省巴林戈县,距离首都内罗毕西北约300公里。遗址位于东非大裂谷纵深丘陵地带,剥蚀地貌,稀树草原环境,地表均为火山灰堆积,植被较少。经雨水冲刷,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等在地表上暴露,文化遗物十分丰富。该遗址发现于2016年,中国考古队将对其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此外还将在巴林戈湖、博戈里亚湖地区开展古人类遗迹分布调查,调查面积20平方公里。中肯双方初步约定,中方考古学家对出土重要人类化石和新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拥有命名权。有关专家表示,此次组队考古成行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在非洲探索人类起源“国际考古俱乐部”的一员。早期人类考古一直以来由西方主导,此次由中国人主导进行发掘将增加中国在国际考古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相关报道:山东大学参与的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考古发掘结束
(报道)据山东大学:(2017年)近日,由山东大学参与的对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考古发掘和巴林戈地区中肯联合考古调查任务顺利完成,中方队员现已回国。考古队队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教授,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清坡参加了发掘工作。
发掘的吉门基石遗址完成考古发掘面积66平方米,出土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制品551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石料等,此外,还出土数十件哺乳动物化石。考古调查共发现13处旧石器地点,发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近千件,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位于肯尼亚裂谷地区纳库鲁郡玛卡里亚瀑布砾石层,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地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的编号为2号地点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疑似古代房基,联系到今年5月在该地点砾石层中发现的红烧土遗迹,2号地点很可能蕴含着重要的考古信息,疑似房基年代正在测试之中。本次考古工作初步证明,东非大裂谷巴林戈地区分布有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探索早期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等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古工作结束后,考古队为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全体外交官和商会作了题为“肯尼亚巴林戈地区2017年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学术报告。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刘显法大使祝贺考古队在第一阶段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并表示中肯考古合作对于推动中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考古走出来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期待考古队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将为中肯考古合作提供全力支持。李占扬研究员表示,人类起源是考古界的国际前沿课题,肯尼亚作为重要的人类发源地之一,在古人类考古研究领域具有良好条件。中方考古人员将与肯方及各国专家通力合作,为人类起源研究作出新贡献。
在考古发掘期间,曾在肯尼亚执政长达24年的前总统莫伊在考古队驻地接见了中方队员。巴林戈地区是莫伊的故乡,他希望考古队在该地区有更大的考古成就。
此次联合考古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等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从2017年起分阶段实施。
相关报道: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第二次中肯联合考古发掘拉开序幕
(报道)据山东大学:2018年9月16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占扬教授为中肯联合考古项目负责人和中方领队的考古队启程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标志着第二次中肯联合考古发掘拉开帷幕。
此次发掘将在位于东非大裂谷腹地的吉门基石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及调查。考古队成员包括山东大学2017级博士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赵清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小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5级本科生王群星等。这是中肯两国关于人类起源联合考古项目实施的第二年,该项目由河南省文物局、山东大学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织实施。
肯尼亚人类起源考古项目开始于2017年10月,经去年三个多月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完成考古发掘面积66平方米,出土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制品551件,哺乳动物化石数十余件。考古调查发现13处旧石器地点,发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近千件,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其中,位于肯尼亚裂谷地区纳库鲁郡玛卡里亚瀑布的砾石层,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地点。去年考古工作结束之后,时任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刘显法大使在会见考古队队员时说:“中肯考古合作,对于推动中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考古走出来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按照考古工作计划,今年在原发掘工作面的南部,完成80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并对两个年度的考古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完成考古报告、论文的撰写。此外,将扩大调查范围,力争有重要考古新发现。
今年适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考古队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重要讲话为指引,以“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讲话精神为契机,全力做好今年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的考古工作。
东非旧石器考古现代人李占扬神秘地球中国科学人类世界古人类非洲化石遗址博物馆文物哺乳动物动物火山欧洲日本法国科学
-
-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执行领队:是肯定,更是鞭策
-
2024-03-09 15:55:18
-
- 距今17万至8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发现勒瓦娄哇技术石器
-
2024-03-09 15:53:15
-
- 听,古老的石器在说话
-
2024-03-09 15:51:11
-
- 聚焦水洞沟遗址:研究早期现代人扩散与“水洞沟模式”
-
2024-03-09 15:49:08
-
- 记者带你看早期中国——河南荥阳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
2024-03-09 15:47:06
-
- 4万年前中国的古人类就开始使用颜料了
-
2024-03-09 15:45:02
-
- 考古学家认为钱塘江上游的“上山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
2024-03-09 15:42:59
-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皮洛旧石器遗址:揭示早期人类征服青藏高原历史进
-
2024-03-09 15:40:56
-
- 中国西南地区金沙江虎跳峡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岩画的高精度铀系测年
-
2024-03-09 15:38:54
-
- 筚路蓝缕 成就辉煌 履行使命 再展宏图——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
2024-03-09 15:36:50
-
- 青塘遗址藏岭南最早史前墓葬?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召开
-
2024-03-09 15:34:47
-
- 石与火之歌 在四川稻城皮洛遗址追寻远古人类的秘密
-
2024-03-09 15:32:45
-
- “云考古”的一小步 中国考古的一大步
-
2024-03-09 15:30:42
-
- 《文物春秋》:泥河湾百年科学探索述略
-
2024-03-09 15:28:39
-
- 特别关注·纪念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
2024-03-09 15:26:36
-
- 法国旧石器绘图方式的变迁和启示
-
2024-03-09 15:24:34
-
- 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中国最早古人类活动证据:212万年前的上陈旧石器遗址
-
2024-03-09 15:22:30
-
- 河南鲁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始末
-
2024-03-09 15:20:27
-
- 四川稻城发现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皮洛遗址 人类13万年以前就已登上青
-
2024-03-09 15:18:24
-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举办
-
2024-03-09 1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