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需要比拼底蕴的时候,浙江才是中国最可怕的省份

2024-09-04 05:01 来源:奇闻网 点击:

当需要比拼底蕴的时候,浙江才是中国最可怕的省份

为何又是浙江?

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是: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大集团公司,也不过7-8年。

相比之下,美国是8年,日本是12年。

企业想要活下去,是靠优化营商环境?推广数字技术?还是让中小企业抱团、形成集群?

这些都是途径,目的是为了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让大家富起来。

在最需要激发民营活力、加速数字经济的关头,浙江又走在了前面。

2023年上半年,浙江的GDP跑出了6.8%的增速,在6个经济大省里领跑。

意想不到,起压舱石作用的,是浙江的制造业和产业数字化:

上半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增长4.4%,制造业投资增长17.6%;

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627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5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

这些数据,其实比单纯的GDP增长更重要。

要知道,浙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大省。

但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外贸出口承压、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三重转变下,浙江再次证明了,产业升级对经济的拉动力。

到今天,城市和区域的格局,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去看。

第一个维度,看先天条件。

一个区域的产业经济想兴起,要靠这几股力量:

自然禀赋。

比如资源条件、地理位置、气候降水。

如果身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坐拥深水良港,家里有矿,命运自然不同。

政策支持。

你是不是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在中央一盘大棋的什么位置?

招商引资。

有没有外资来投资建厂?或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而浙江靠的是什么?民营经济。

这是不靠救世主,靠激发市场活力,不走寻常路。

第二个维度,看产业规模。

很多工业老城、资源大市,纷纷掉入漫长的季节。

因为几十年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资源和人口的红利逐渐消退,甚至成为一种诅咒。

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效应、产业聚集的红利。

庞大规模、紧密配套、高效运转的产业生态,让城市掌握确定性,也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东部沿海城市、长三角、浙江的产业集群,都凭借规模红利,克服了人力工资、地价资源变贵的成本劣势,获得持续的高增长。

工信部在全国认定的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接下来,丰富生态、产业升级,继续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价值,是大城市群的明确方向。

但你也会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各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依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与先天禀赋、经济要素都无关,更体现在气质层面上。

这就是第三个维度,也就是地方政府作为、营商环境、科技红利、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但主体是企业,核心是民营经济

能否尊重市场规律,给予制度保障,优化商业环境?

能否用好数字科技、人工智能,聚集产业、人才、科研机构、资本等创新资源?

这些因素,会是本轮区域格局大变动的关键。

而浙江,长期作为民富第一省、民营经济重镇、数字经济先发地、共同富裕示范区。

它所代表的,正是要全国推广复制、道路实践探索的一个最大样本。

一号工程,为什么是数字化?

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我们首次把数字经济列为了创新增长的重要议题。

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占GDP比重超40%,并且仍保持10%的高增速。

可以说,数字化已经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今年,科技创新、数实融合等议题的优先级,更是被提到最高。

2月27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炉,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总蓝图。

国家数据局成立,将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统筹协调起来,推进数字经济的建设。

东数西算、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也都加速投资推进。

一个亮点是,明确把数字建设,纳入了领导干部的考核KPI。

各地都签下军令状,开启了本轮千亿、万亿级的重大项目投资,其中产业数字化、智能制造、算力建设、工业互联网等都是重点。

上海要建国际数字之都,江苏想当数实融合第一省,广东是数字湾区,内蒙古要当中国云谷……

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先发省,提出的是3个一号工程

一号发展工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

一号改革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一号开放工程,地瓜经济(指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增长模式)提能升级。

再看系列动作,从新春第一会,到开放落户抢人才,到激发民营经济大会,浙江从省级到地方都拿出了实施方案,通过招商抢订单、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一揽子计划,去激发数字经济和民营企业。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11个大型深水泊停满巨轮,49台塔吊满载工作,卡车与工人密切配合,每年要吞吐超1000万个标准集装箱。

在2018年,宁波就和华为合作打造5G港口,如今接入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后,已经成为全球智慧港口的样板。

化工龙头巨化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制造基地,是个超60年历史的浙江国企。

为了响应数字转型、智能制造的大势,他们跟华为云合作打造数字中台,提升管理效率,攻克化工卡脖子技术。

代表工业4.0的灯塔工厂、黑灯工厂,在浙江逐步推开。

比如双鹿电池和合作打造的车间里,一节电池从原料到下线,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耗时近1个小时,全程都可以由AI和机器人完成。

而当算力等成为焦点时,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上线,从芯片到系统,完全基于华为自主创新的昇腾AI平台,把技术握在手里。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就和省政府、华为合作,要把积累的超10PB、1500多亿条金融数据都打通,都用起来,变成实际的金融能力,去做客户分析、风控模型、普惠金融。

这些都是数字经济作为浙江一号工程的缩影。

在7月,浙江发布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国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探路。

浙江和华为深度合作数十载。

这种深度合作,不光是说做一个智慧城市、政务云那么简单,而是深入到产学研资的方方面面。

在基础设施上,华为的5G、双千兆网络、云计算等新基建,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覆盖了浙江政务、产业、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产业生态上,华为云和浙江百强企业合作,以鲲鹏、昇腾等本地研为基础,联合新华三、安恒、海康、大华等龙头企业本地造,提升本地企业产品竞争力,共同打造浙江省全行业数字化底座。

同时,华为在浙江打造了9大创新中心,落地了昇腾、鸿蒙等技术生态,打造科研技术高地;同时,建设全球培训中心,培育浙江数字化人才生态

8月29日,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指导,浙商发展研究院、浙江国资国企创新联合会、浙江省女企业家协会联合支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数智深耕 坚韧共筑美好华为828企业家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就感叹:

浙江已成为数字化创新的热土,华为愿与广大浙江企业家伙伴一起,坚持开放、创新、合作,深耕数智融合,共绘数字蓝图,携手加快浙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

浙江已经成为一个数字经济体。

在这个经济体的数字底座上,这些企业创造的财富,又通过扩大就业、创造税收、建产业园、投资开发等方式重新分配,变成大家的收入。

最后,藏富于民,带动消费和需求的增长,开启正循环的飞轮。

黑土地上种企业

当宏观上的全球经济疲弱,传导到微观企业个体,大家的感受就是:

钱越来越不好挣了。

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难题,尤其是制造业,都很现实:

人力、原料、运输等成本都贵,利润像刀片一样薄,该怎么办?

同行为了抢订单,都降价内卷,你要不要跟着降?

资金压力大,钱是投去扩产?还是花给研发?

供应链向越南、墨西哥、匈牙利出海,要不要跟风建厂?

人工智能火上天,怎么最快落地,让AI+提效创收?

华为本身也是高端制造的代表,也更能体会产业面临的困难。

浙江经济发达、财力雄厚,政策和基建在前面跑,企业升级的进程自然走得快。

比方说,浙江的海亮集团,是一家世界500强级的公司,年营收超2000亿,有2.4万员工。

他们的业务,涵盖了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教育生态农业等等,完全不同的领域。

在早年问题还不明显,但到今天,还想提升效率,想要数据驱动,想要制定综合战略,就太考验管理水平了。

华为云帮他们把88个集团都系统上云,用统一的数智化平台管理起来。

然而,这毕竟是世界500强级的企业,这个经验能复制吗?

我们调查的很多工厂,连每年几千块的系统软件都不愿付。

一谈到数字化转型,大家的反应是不敢转、转不起、不会转,为什么呢?

据观察,他们至少存在这些顾虑:

1.资金实力有限,缺少技术人才

2.企业的短期盈利压力,和数字化的长期投资转型,存在矛盾

3.缺乏成熟的、系统性的、拿来即用的数字化经验

4.对企业数据安全、隐私存在担忧

华为云想证明,这些问题都是有答案的。

8月27日,华为云携手中软国际、软通动力、金蝶等12家生态伙伴,共同启动了第二届828 B2B企业节。

在大会上,他们发布了企业应用一站购平台B2BGO,提供10000多款企业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重点关注十大行业,全场景数字化的需求。

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表示,

希望把828 B2B企业节办成一个平台,让广大的生态伙伴们能够在上面开花结果,能够让万千企业很容易地获取他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他们要共同打通数字化供需的堵点,帮更多企业和城市降本增效、快速转型

在首站落地浙江后,华为云还将举办500场企业专题日活动,预计会覆盖全国100多座城市、超20万的中小企业。

就像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随着规模的量级递增,系统复杂度的迁跃,会涌现出意想不到的能力。

而在生态之中,随着城市、企业、开发者等不断接入,聚集的红利也会越大,所有参与者都会获得确定性。

张修征说,我们今天所做的,将在未来发出回响。

今天种下的每一棵种子未来都能长成参天大树、长成茂密生态森林。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深水区,我们走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各地如今定下的规划,放出的资金,就像出膛的子弹,这是城市的发展轨迹,是产业的兴衰起落,也是亿万人的命运。

我们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地方的先进经验,科技的普惠发展。

继续把蛋糕做大,掌握增长的确定性,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