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珠穆朗玛峰正名 在清华北大任教多年这个潮汕人你该认识

2024-09-04 01:49 来源:奇闻网 点击:

为珠穆朗玛峰正名 在清华北大任教多年这个潮汕人你该认识

林超,字伯超,1909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渔湖江夏村,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原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

历任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他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正名人,在发展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培养地理人才、组织地理考察和中外地理学术交流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1991年6月1日,林超在北京病世,享年82岁。

林超先生1909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渔湖江夏村。

他的祖父林奕德牧师(186541)是潮梅地区基督教总巡、真理养老院、江夏教堂的创办人,1902年便已在江夏村创办渔湖第一所初级小学——养蒙学校。

林奕德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给两个儿子起名建中和建华,寓意爱我中华,建设中华。

林超的父亲林建中(188348),早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

在校期间,受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兴中会会员钟荣光的赏识,被聘为秘书,并经钟校长介绍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委任为潮汕筹饷委员。

林建中任汕头普益社主任时,曾到上海晋见孙中山,孙先生亲题博爱二字相赠,也为普益社题天下为公,工作业绩不言而喻。

满清政府倒台后,林建中回乡兴学,创办揭阳真理学校,自此为潮汕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著名文史学家饶宗颐教授在当年的《岭东民国日报》发表了题为《敬悼林建中先生》的文章,在缅怀林建中先生时,称赞他在为潮汕地区从旧式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心骨作用。

林超就在这样一个诗礼传承的爱国家庭中茁壮成长。

祖父林奕德不但传授文化知识、伦理常识,更注重对林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父亲林建中根据林超不同时段的知识需求,因材施教,适时引荐一些高人为林超指点迷津,为其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使林超同自己的名字一样,走出林家,超越自我,服务祖国。

林超一生谨记家训,做一个爱国、诚信、大度,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地理学者。

林超的母亲黄景慈(188455),渔湖镇广美村人,一生温柔、勤劳、贤慧,相夫教子。

行医的姑母林益和,是潮汕第一位女西医,她做事严谨,性格温存,常教导林超以德报怨,博爱处事,对林超性格影响较大。

林超的二弟林越,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24岁时任真理中学校长,是柑桔专家、华南地区柑桔上山创始人、原广东省杨村柑桔研究所所长;三弟林趁,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获地理学硕士,是美国纽约著名爱国华侨,1974年他捐资并组织爱国华侨欢迎邓小平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四弟林起,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是湖南省衡阳市人民医院著名放射科医师。

林超的姐姐林惠贞,自幼聪颖,文采过人,毕生奉献基督教祈祷团,传播福音。

林超的小妹林茵,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退休后移居美国。

林超的妻子邓国芬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终生奉献医务工作,岳父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培。

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使得林家人文蔚茂,才俊辈出。

据统计,林超及弟妹、子侄三代就出博士4人,硕士11人,学士20人,海外留学深造的20人。

林超曾为祖居敬德堂作冠首:一门四博士,二代十医生。

林超从1926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到1938年获得久负盛名的英国利物浦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地理学博士。

同年回国就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仅用12年的时间,完成了地理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在中国地理学界有了一席之地。

期间,还协助德国教授威廉·克勒脱纳(Wilpam Credner)完成大理冰期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地质学的关注。

这一时期,为他向高峰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40年代,林超专攻人文地理,在人口地理、聚落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皆有建树,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

林超在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和人文地理研究组组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危急的关头,他不顾自身的安危,一心扑在事业上。

在交通和经济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踏遍四川盆地、大巴山、嘉陵江流域等17个县,徒步4000多公里,撰写了《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并附绘制的344幅图件;详细记载了该地区的地形、农业、矿产、航运、人口和聚落,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作。

《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在研究方法上、聚落等级思想上、聚落分类上开拓创新,取得突破,特别是提出的聚落等级思想,距闻名遐迩的克里斯勒中心地理论只有一步之遥,让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了较明确的方向。

1941年秋,林超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这一论著无意之间成了1938年毛泽东提出的《论持久战》和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策略的最好脚注。

在经济地理方面,林超撰写的《四川盐业地理》,对盐业的沿革、川盐采制、区分等的人文景观和发展措施作了精辟的分析。

他还对嘉陵江、三峡煤业地理进行研究,写出了《蜀道考》等论文,这些成就对中国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4月,林超以中国代表团团长和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出席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国际地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他代表中国地理学会申请加入国际地理联合会获得批准,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他开创了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上世纪50年代初,林超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委托,对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世界最高山峰名称进行调查研究。

林超经3个多月的周密考察,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并反复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掌握了大量确凿的重要论据,发表了震撼中外的论文《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论述了最先发现这个山峰并给予珠穆朗玛名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人;最先把珠穆朗玛峰的名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中国的地图上是清代康熙54-56年(公元171517年),差遣的中国测量队队员胜住、楚尔藏布和兰本占巴。

林超以令人信服的材料驳斥英国人一向声称世界第一高峰是在1850年英国测量局局长额非尔士带领测量队在西藏南部发现的,因此就以他的名字定为额非尔士峰的历史错误,理直气壮地为珠穆朗玛峰正了名。

《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一文深受原政务院副总理、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和著名地质学家竺可桢教授的高度赞赏。

黄炎培致书林超说:此文是有益于世道之作。

在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1985年)一书中,把此文列为地名学研究的重要实例。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在中国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综合自然地理学。

林超被公认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林超是我国最早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者,他最早提出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的译名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指出我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也与苏联的普通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有区别,它克服了上述两种理论体系的片面性缺陷,把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地域性融为一体,使名称和学科的性质结合起来,并带领一批人发展探索研究这门科学。

林超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上的学术思想和成就,突出表现在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学、区域自然地理研究三个方面。

林超早在留学英国时,在区域地理研究先驱罗士培的指导下撰写的博士论文《南岭地理特征及其中国地理区划之意义》,就是我国最早用现代地理学观点研究区划的文献之一。

1954年,林超为首拟定了当时最完备的全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该方案依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把全国分为4大部分,10个大地区,31个地区和105个亚地区,比之前的自然区划先进了一大步,为以后的中国自然区划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60年代后,林超最早在国内以土地类型调查制图为基础,自下而上进行自然区划,他发表的《北京山区土地类型研究的初步总结》,为我国最早结合区域开展的土地类型调查制图提供一个范例。

在区域自然地理研究方面,可以在《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略见一斑,此书曾获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一等奖。

林超不仅主撰其中两章,而且整个研究框架——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也是他和赵松桥教授共同制定的。

林超是一位贡献卓著的地理教育家,他一生任过6所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主编、中国地名学研究会顾问。

林超在课程和教学研究上独树一帜,开设过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欧洲地理、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等多门课程。

主编出版《中国地理》(英文版),参与主持编写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曾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撰写《关于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试论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和地理人才的培养》等论著,阐述国内外的教育经验和教训,探索地理教育发展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地理教育方向的调整。

林超善于发现和培养地理人才。

1982年,一位河南安阳的青年复员军人傅宗科给他来信,谈到自己有志自费全国地理考察旅行。

林超立即复信予以支持,并建议:沿着徐霞客当年旅行考察的路线,进行考察。

同时,邀傅宗科到家中做客,讲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及考察应注意的事项,并将他介绍给发起纪念徐霞客活动的有关人士,得到他们的关心指导。

傅宗科历尽艰辛,在沿途政府和人民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徐霞客当年旅行路线的考察,被人们誉为当代徐霞客。

后来,在林超和其他人士的关心协助下,傅宗科实现了到北京大学进修地理学的愿望。

林超以无限的爱心、科学研究的精神以及全身心的投入,成就了其桃李满天下。

他常举孔子的话说:集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幸事。

他指导过2名博士后,10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受其教泽的大学生遍及全球。

目前,无论在世界各地,还是在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军队、大中院校,都有林超的学生。

不少人已成为知名的学者,如现任中国地理学会8位副理事长中有3位是林超教授的学生。

为培养更多的地理学人才,林超还利用自己在国外的名望,多次邀请世界知名地理学家来华讲学,促进北大地理系与世界著名地理系建立了校际交流。

热情推荐中青年学者出国留学进修;加强国际联系,推动了我国地理事业向前发展。

林超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对中国地理事业和地理人的无比热爱,使他屡遭沉重打击而积极应对、不弃不舍、屹立生辉。

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由于解放前的社会关系,他屡受批判和审查。

1966年,正值林超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地进行承德、房山、大石河、怀柔的山区土地类型研究且成果初露端倪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肆虐了中国大地,北京大学更是首当其冲,林超被批斗、抄家、勒令交代问题,最后被打入牛鬼蛇神的行列,关进牛棚。

受到残酷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折磨,但他坚韧和冷静地面对着那疯狂的日子。

他对家人说:任何情况下我不会自杀,如果我有意外,必定是被害。

1969年10月,林超抱着永别北京的心情,被送到江西省鲤鱼洲北大分校进行劳动改造。

林超身心遭受严重打击,长期的痔疮病得不到医治,他经常便血。

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原有的胃病更趋严重,筋疲力尽又极度苦闷的林超终因胃穿孔导致大出血,不得不做了胃切除手术,后因肠梗阻又做过二次手术,不久又患上慢性支气管炎。

坚强的精神支柱,使他在难以忍受的痛苦中站立不倒。

1975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浪潮中,林超又一次受到批判。

1976年唐山发生地震,林超借机到湖南、广西弟妹处休养,以手足之情又一次化解灾难。

林超的妻子邓国芬,是林超在广州中山大学当教师时相识的。

那时,邓国芬刚从护士学校毕业,对倜傥潇洒的青年教师林超一见倾心,不久林超出国,一直到1938年林超从英国学成回来,二人才再度重逢。

正当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他们在西南联合大学结婚。

解放后,林超才知道自己未谋面的岳父正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培,于1927年在广州被国民党杀害。

作为烈士的子女,邓国芬在解放后调到河北中医学院学习,成了一名医生。

一对恩爱的夫妻,在文革冲击下,引发家庭分歧,影响夫妻感情。

文革结束后,林超拖着疲惫的心,以大爱和包容抚平了夫妻感情的伤疤,使家庭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创造了事业的辉煌。

林超先生情怀故里,热爱家乡。

在1947年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之时,适逢潮汕地区编修地方志,林超主动与修志办联系,并成为《潮州志》地理篇的特约修纂。

编修《潮州志·地理》时,由于历史资料记载不详,潮汕的地质情况不明确,编纂地理志确有困难。

1948年时任《潮州志》主编的饶宗颐教授致函林超,商议潮汕地理概貌调查事宜。

经林超推荐,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地质专家陈恺南下汕头,负责潮汕地理概况、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现在潮汕地区的地理概况就是林超当年派员测绘的。

同时,交代时任揭阳真理中学校长的二弟林越配合协助饶宗颐对揭阳地理地质的调查工作,使《潮州志·地理》得以顺利修编。

林超对家乡和家乡人有着极深的感情。

林超认为,家乡培养了我,未能直接为家乡作贡献,应当存一颗感恩的心,充满感情地为家乡发掘、培育和造就更多的地理人才。

每当有家乡的人拜访,不分贫贱富贵,林超总热情接待,能帮助的,尽力相助。

晚年的林超,更思念着家乡的一土一木一石,虽身居京华,却心系桑梓。

1986年家乡江夏村新建学校,村委会及敬老院诸多耆老上书请林超为学校题名。

林超欣然应诺,请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为新校渔江初级中学 题匾。

当时,家乡正筹建敬老院,林超得知后甚为欣喜,思乡爱乡之情一并涌上,随赋诗为贺以表赤子之心,并请书法家谢冰岩书写。

诗云:

少饮渔湖水,老居北京城。

青春恨聚少,白首更情深。

阵阵南飞雁,悠悠游子心。

何时归故里?相见话升平!

北京潮讯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